明朝“开国文臣之首”宋濂“曾居广安”,是怎么回事?

宋濂生前与广安有缘么?
村民未曾听说宋濂其人,而《州志》又“传宋濂曾居此”,实在令人迷惑。或许,《明史·宋濂传》里藏着答案呢?
《宋濂传》全文2000余字,据其内容得知,宋濂世居江浙,元至正年间,被推荐为翰林编修,但他却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,入龙门山著书。后来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见,先后任《五经》师、江南儒学提举等职,并与刘基一道,随侍于朱元璋左右,作为顾问。但他官运坎坷,时贬时升。洪武十三年,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,太祖要将宋濂处死,由于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,才将他安置到茂州(州治在今四川茂县)。第二年,宋濂于夔州(州治在今重庆市奉节县)逝世,终年七十二岁。
《宋濂传》里找不到宋濂来广安的蛛丝马迹,但却有几点让人心生疑问:
第一,青年“入龙门山著书”与晚年“安置茂州”是巧合么?
历史上,地名多有重合,从传文看,龙门山应处江浙地区,但而今网上一搜,却仅有一处,它位于四川西北的广元市至都江堰市之间,恰巧的是,明代时的茂州也正处于这一地区。莫非,时龙门山正是指蜀中之龙门山,而朱元璋也知其曾在此著书立说,于是便作出了这一安排?
第二,若传文中的龙门山真指蜀中之龙门山,那么,宋濂为何要不远万里入龙门山?又是著什么书呢?
传文中交代,宋濂两次修元史:初修于洪武二年,当年8月便完成;续修于洪武三年二月,当年7月便完成。前后两次修史,均为数月即大功告成,其速度可谓是空前绝后,创历史之最。宋濂修史为何如此速,这是否与他入龙门山有关呢?
莫非,当年宋濂不远万里入蜀著书,最吸引他的,莫过于宋元交战这段历史了。当年,元军灭宋,取蜀为要,是否有一支元军越过剑门关,沿路直赴成都,而途经龙门山呢?同时,元军沿嘉陵江南下攻蜀,也必先拿下广元(时称利州)。宋濂入龙门山著书,想必正是为了宋元之战而来吧?
有没有这种可能:宋元交战,地处渠江的广安也是蜀中主战场之一,宋濂是否在龙门山期间,也曾来广安调查走访呢?
宋濂所葬莲花山在哪里?
关于宋濂的去世,《宋濂传》记载:“(明洪武十四年)卒于夔,年七十二。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。蜀献王慕濂名,复移茔华阳城东。”由此可知,宋濂去世后,客葬于蜀:其先于莲花山,后移茔于华阳城东。
蜀中华阳,为古县名,不知者少也,即成都华阳县,时县治位于今成都市双流区华阳镇。但要问蜀中莲花山是哪里,恐怕知道的就不多了。
从“葬之莲花山下”这种葬地标注方式便可感受得到,莲花山并非巍峨大山,结合元明时期的历史背景,这里的莲花山,或许指历史上与钓鱼城、青居城等南宋抗元名城齐名的、位于前锋区小井乡境内的大良城,因其四周岩石陡峭,寨形如莲瓣,故又名莲花山。
另一种可能性或许更大。
上世纪中期,仁合村并不属观塘镇管辖,而属石莲乡,石莲乡乡政府便驻仁合村,上世纪后期撤乡并镇时,才将石莲乡并入观塘镇。关于石莲乡的得名,夏丕儒老人说,因附近有石佛寨和莲花石,石莲乡成立时便以石莲命名,其中,石佛寨位于石佛村,莲花石则在仁合村。不过,夏丕儒并不清楚莲花石具体指哪一块石头,“莲花石是老地名,大家都认为是仁合寨寨沿的石崖,少说也有三四十米高,全是石头,那一路就是,像莲花瓣一样。”
被称为莲花石的山体。
由此分析,宋濂初葬之莲花山下,更或许指石堰塘处。一是石堰塘与莲花石处于同村,相距不远。二是莲花石最初可能就叫莲花山,从石莲乡乡名来看,“石”为石佛寨,“莲”想必也应指山寨而非某一具体石头。进一步说,莲花山就应指今天的仁合寨,只因清代时,当地村民为躲白莲教之乱而在莲花山修筑了仁合寨后,逐渐用仁合寨之名代替了莲花山。而石莲乡在成立之初,不以仁合寨、反以莲花石(山)为地标,这也证明了莲花石(山)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历史上的知名度。三是石堰塘有坊,从《州志》所载“相传前明宋濂曾居此,建有石坊”来分析,石坊应与宋濂有联系,更或说那石坊就是宋濂的墓坊。也正因如此,宋濂之说才由此产生。
诚然,这一切均为一种推测罢了,历史的真相,还待专家予以榷证。
来源:左左讲故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